您的位置:首页 > 队伍建设 >
退而不休守初心 真情调解铸太平——广安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原主任郭太平
www.guanganpeace.gov.cn 】 【 2025-09-22 17:20:32 】 【 来源:法治广安

  郭太平,73岁,从事法律工作43年,参与调解28载,经手调解的纠纷3000多件,化解重大疑难案件310多起,为农民工追回工资1500多万元。爹妈给他取这名字,是希望家里太平;后来他明白了,太平不是一家一户的事,是国家的事,是千万百姓的事。

  

  从“官司纸”到“和解书”:一颗初心系在百姓心坎上

  

  1998年的一个深夜,郭太平翻来覆去睡不着。白天代理的一件转让费分配纠纷案,起诉、立案、答辩、举证……3个月后,官司打赢了,被告却拒不履行法律义务。原告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被告又玩起了“人间蒸发”,那6万块钱怎么也拿不回来。“赢了官司输了钱,早晓得是这个结果,当初还不如私了算了!”原告临走时这句话,像根刺扎在郭太平心里。以前总觉得打赢官司就是尽责,可那天夜里郭太平反复在想,老百姓打场官司不容易,费时费力费钱,结果还可能落空。调解,让双方都省时、省力、省钱地解决纠纷,不是更好吗?

  

  想法刚冒出来,质疑声就来了。大家都说:“干调解能挣几个钱?”“这不是把律师行业的规矩搞乱了?”但郭太平心里认定了这条路,改行干起了调解工作。第一件调解案是肖溪镇村民蒋某和邻居因屋檐沟排水问题发生抓扯,花了600块钱医药费。蒋某想打官司讨回来,郭太平掰着指头给他算了笔细账:“打官司,法院立案费300元,律师代理费500元,你跑上跑下车费不说,还要耽搁不少活路……”郭太平又去跟他邻居聊,“要打官司哪里才花这点钱哟,为这点钱闹到法院,往后低头不见抬头见,值不值?”这笔实实在在的账,算到了两家人的心坎里。当天,对方就把600块钱赔给了蒋某。看着他们握手言和,郭太平心里特别踏实。老百姓之间的矛盾,大多是一口气没顺,一点理没说清,党员往中间一站,不是要当“判官”,是要当“桥梁”,让心与心能过得去,让理与理能说得通。党员的初心,不在案卷厚度里,不在胜诉率上,而在老百姓的“省心”里。

  

  从“闹事场”到“和谐院”:一份担当扛在党员肩膀上

  

  2018年的一天,百余人围堵了广安区政府大门,要求解决郑山乡关心村百姓移民安置房问题。由于安置房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乡政府协调施工方对部分安置户进行了赔偿,余下未赔偿安置户因始终无法就房屋质量问题程度和补救补偿条件与施工方达成一致,提起诉讼要求换房。同时,为施加压力,个别户故意把事态扩大化,煽动其他已获赔付的安置户联名越级、多次上访。为切实解决问题,消除群众不满情绪,区委、区政府立即从相关部门抽调12名专业同志组成专题协调处理工作小组到村开展工作,由郭太平担任工作组组长,负责全面把关、协调处理。

  

  进村后,工作小组制定了“情况清”“诉求明”“措施细”的“三步走”工作方案。一是弄清楚每户安置户的具体情况、房屋存在的问题,工作难点在于说服安置户同意参加政府购买的第三方房屋质量鉴定;二是弄清楚每户安置户对赔偿的心理预期范围、对房屋问题的具体要求,以及施工方的相关情况和能力大小;三是沟通协调解决方案,让每户安置户都和施工方达成一致,确保后续执行到位。

  

  面对部分村民联合抵制整改的情形,郭太平向村民向组织立下“军令状”——不弄好不得跑!为打开工作局面,全体小组成员与村民同吃同住3个多月,几乎没有回过家。白天,他们一家一家跑,一个一个讲,一遍一遍做思想工作,开动员会、院坝会,讲法律、讲政策,一次解决不了就两次、三次……晚上积极与施工方负责人协商,挨家挨户核实整改进度。为让村民们放心,郭太平把几个最有意见、最难说话的“铁脑壳”请出来当质量监督员,消息传开了,那些原本避而不见的安置户也纷纷打开家门,主动配合工作。经过100多天的奋战,这场因房屋质量引发的矛盾纠纷终于得到全面化解,也圆满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让老百姓住上了安心房。

  

  从“背对背”到“面对面”:一把钥匙解在矛盾症结处

  

  2021年,某宾馆发生旅客酒后坠楼死亡案件,公安调查后认定为意外事件,死者家属虽表示认可,但认为意外的发生是宾馆窗户的窗口较大导致,要求宾馆赔偿上百万,宾馆则认为意外发生是死者饮酒过量,应自负其责。短短两天,门口便聚集了闻讯赶来的死者家属二三十人。到达宾馆后,郭太平一边安抚家属情绪,一边了解事情经过。由于双方对责任的划分和补偿数额意见分歧较大,现在不是“面对面”调解的好时机,郭太平便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人身损害赔偿相关规定计算总体损失金额,准备同类案件的民事案件判决书、法律条文,采取“背对背”调解法,对双方分别进行普法。对死者家属进行安抚、劝导,以理说事、以案说法,说服他们放弃不合理的过高要求,认清死者自身在事故中应承担次要责任;对宾馆,依据客观事实,从情、理、法的角度出发,划定其为主要责任,劝说其勇于担责,并出于人道及时赔偿。

  

  经过三天两夜的反复调解,最终双方在互谅互让的原则上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人民调解协议书,作了司法确认。第二天,死者家属将一面题有“公平正义促和谐,热情调解化民难”的锦旗送到广安区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到赔偿款,死者妻子抹着眼泪说:“赔偿款已经基本到账了,感谢郭老师!感谢调委会!感谢你们这么公正!不是你们,我去打官司要搞好久!可能几年都拿不到钱,真的谢谢……”

  

  “调解的是矛盾,调顺的是民心”这句话,一直是郭太平工作的座右铭。这些年来,为“打工仔”千里奔波维权,为“农民工”夜以继日讨薪,苦口婆心救助“失足青少年”,马不停蹄帮助“困难弱势群体”,只要能实实在在帮到群众,再累也觉得值。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一种精神传到党员队伍中

  

  独木难成林,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光靠一个人不行,得靠一支过硬的队伍,得靠群众懂法讲理。这些年来,郭太平在调解工作中不断学习探索,深挖中国传统和谐文化内涵,总结出“法为上、和为贵、调为先、让为贤”的调解理念,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忠、孝、礼、悌”等内容编写成三字经、顺口溜,方便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传诵交流。把几十年的调解心得总结成“重大疑难纠纷处置工作十心法”,在全省司法行政工作中得到全面推广和运用,并受到司法部的充分肯定。

  

  为更好发挥人民调解“广安模式”作用,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郭太平在组织培训、传授经验、吸纳调解后续力量上下功夫,多次组织、参加各类法治培训、法治讲座、调解员专题培训,积极开展“传帮带”。2009年,全省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郭太平调解工作室”成立,郭太平带领调解团队化解了大量疑难复杂、跨区域的重大纠纷,被省司法厅命名为“金牌调解工作室”。

  

  通过工作室,郭太平为广安区大调解工作培养出一批调解能手,经常告诉他们,“调解就是多听、多问、多换位思考,但前提是先学会做人,做有温度、有担当的人。”2012年,一个叫胡维强的年轻人刚加入调解队伍,就遇到了一起邻里间因下水道堵塞引发的纠纷,两家为了维修费用和责任划分吵得不可开交,甚至闹到了要动手的地步。到了现场,胡维强按郭太平教的方法分别找两家了解情况,但双方各执一词,都觉得自己委屈,他尝试讲道理、摆法律,可双方情绪激动,根本听不进去。他急得不行,在电话里说,“感觉方法都用遍了,还是不行!”郭太平跟他讲:“别慌,调解不是一下就成的事,你先让他们把情绪发泄出来,咱再找突破口,要有耐心、有诚心。”胡维强稳住心神后回到现场,先不着急谈事,分别听着两家人抱怨,时不时递上一杯水,等他们情绪稍微缓和,再慢慢引导他们回忆以前邻里间互相帮忙的事,讲述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待双方冷静后,胡维强拿出相关的维修费用清单,详细解释各项费用,提出一个公平合理的分担方案。最终,两家人握手言和,现场就制定了维修方案,不到一周就全部处理完毕。

  

  后来,像胡维强这样的年轻调解员越来越多,他们用学到的调解方法,化解一个又一个矛盾,每次看到他们成功化解纠纷,郭太平比自己做成了还高兴。到现在,胡维强已经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500余件,获得了“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省、市“人民调解能手”,“小平故里首届最美平安卫士”等荣誉。

  

  经常有人问郭太平,这把“老骨头”了还退休?家里人、领导都常劝他歇歇,但他闲不住,也放不下。虽然已经70多岁了,只要电话一响,只要群众有需要,只要还能走得动、说得动,他就想去。嘿,他叫郭太平,就是想要国家太平!只要活着还能动,就要一直为法治建设、平安建设出一份力,在这条守护“太平”的路上,一直走下去。


编辑:满新液
中共广安市委政法委员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