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法治广安 >
法治护航广安文旅高质量发展
www.guanganpeace.gov.cn 】 【 2025-07-31 10:03:19 】 【 来源:广安日报

  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把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摆在治蜀兴川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加快把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当前,广安文旅发展仍面临服务标准不一、新业态监管滞后、消费纠纷频发等问题,制约着文旅产业纵深发展与消费潜力释放。在此背景下,法治作为市场规范核心标尺与权益保障核心动能,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法治保障:文旅市场健康发展的“定盘星”


  法治以其权威性、稳定性,为文旅市场构筑坚实秩序框架,是产业稳健发展的“定盘星”。


  筑牢市场秩序的法治防线。针对强制购物、虚假宣传、合同欺诈等乱象,需强化《旅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执法刚性。广安应持续开展专项整治,特别是在邓小平故里旅游区、华蓥山旅游区、广安不夜城等重点区域及旅游旺季,消除违法行为,营造诚信守法市场环境,全面维护游客权益。


  健全权益保障的法治机制。需畅通权益救济渠道,完善广安市“12345”热线文旅专席、投诉平台,并在重点景区设立快速纠纷调处点,构建高效调处机制,保障游客知情权、安全权及经营者、社区居民的相关合法权益。


  严守资源保护的法治底线。邓小平同志故居、华蓥山武装起义遗址、宝箴塞古建筑群等红色文化资源,以及华蓥山石林等自然生态资源,需依法严格保护。落实《文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条例》《广安市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严惩违规开发与破坏行为,确保资源永续传承。


  机制创新:激发文旅融合活力的“催化剂”


  面对新业态新需求新挑战,机制创新可破除障碍、释放活力,成为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


  创新纠纷化解机制,提高权益救济效率。针对文旅纠纷突发性、跨地域性、标的额小等特征,可在牌坊村、广安不夜城等核心区域及文旅产业聚集区推广“文旅巡回法庭”“一站式纠纷调处中心”等新型模式。借鉴先进经验,集成咨询、调解、仲裁服务,实现纠纷就地受理、快速化解闭环处理。深化机制创新,为游客和经营者提供更高品质、更便捷的司法服务支撑。


  构建智慧信用监管体系,增强市场透明度。推动监管向“信用+智慧”转型,健全广安文旅市场信用档案,运用大数据动态监测在线产品预订、团队行程、邓小平故里旅游区及华蓥山旅游区实时客流,提升监管精准度。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激励守信、惩戒失信。


  探索包容审慎监管模式,助力新业态成长。针对广安兴起的华蓥山高端民宿集群、数字文旅体验以及特色乡村文旅等新兴业态,需制定广安市新业态发展指导文件及负面清单,明确安全底线(消防、内容、数据安全)与发展边界,提供清晰法律预期与发展空间,激发创新潜能与活力。


  协同共治:构建最优营商环境的“引力场”


  文旅高质量发展需多领域协同,构建“协同共治”格局,汇聚合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形成强大“引力场”。


  深化跨部门协同联动,提升执法效能。破解“九龙治水”,建立文旅、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常态化协作机制,推动信息共享与联合执法。重点整治“黑社黑导”、景区强迫消费、华蓥山非法采挖、渠江污染等顽疾。


  推动区域法治协作,拓展发展空间。立足广安作为川渝合作示范区、紧邻重庆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建立与重庆渝北、合川、长寿等毗邻区县的跨区域旅游市场监管与执法协作机制。实现投诉处理互认、执法标准统一、失信名单共享与应急联动响应,共同维护区域市场秩序。探索共建“广渝文旅走廊”法治协作模式,为区域内游客和经营者提供无差别法治保障,提升广安在区域文旅市场中的整体竞争力。


  激发多元主体参与,共绘治理蓝图。通过法治宣传进景区、进社区、进企业,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市场主体守法诚信经营,提升服务质量,履行社会责任;促进游客与居民提升法治素养,依法维权,尊重当地风俗和生态环境,积极参与监督,促进广安文旅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小平干部学院、广安市委党校教师吴卓玲)


编辑:满新液
中共广安市委政法委员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