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应对三四起部门检查,忙得脚不沾地,现在有了智慧系统,检查频次少多了,我们也能更专心搞生产了!”9月19日,广安经开区纪检监察工委干部走访企业时,四川玖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的话语里满是轻松。
这一可喜变化,源于广安经开区今年推行的“扫码入企”智慧监督模式。针对涉企检查存在多头执法、重复检查、监督碎片化等问题,今年以来,广安经开区纪检监察工委探索信息化赋能大数据监督,开发为基层减负监督模块,建立“事前统筹—事中扫码—事后监督”全链条监督机制,既为企业松绑减负,让企业发展“轻装快跑”,又倒逼部门执法效能提升,一举多得。
事前统筹 让检查事项更精准
“最近,应急、环保等部门分别向系统提交了到企业开展检查的计划,系统自动比对后,进行优化整合,最终决定多部门开展联合检查,减轻了企业负担。”广安经开区优化营商环境监督室干部孙长磊介绍大数据监督智慧系统基层减负监督功能时如是说。
如何进行统筹?广安经开区纪检监察工委严格执行“部门报备、系统整合、检查预约”的入企执法检查流程,部门报备采取“固定+灵活”方式,根据职能职责和有关要求,各行政执法部门每年初提前制定年度执法检查计划。
“对因工作需要临时安排的检查,部门需提前一周向系统报备。”孙长磊说,系统对相近时间、相同企业的检查事项进行优化整合,明确开展联合检查的时间、单位、内容等具体事项,有效减少多头执法、高频执法等检查乱象。
做好事前统筹可以有效减少企业的迎检次数,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最后向企业一次性反馈检查结果。“这样既解决了部门入企检查‘九龙治水’、各自为政问题,大大减轻企业迎检负担,又增强了检查的整体性和精准性。”孙长磊表示。
该系统运行以来,广安经开区涉企检查备案率达95%,推动各部门整合检查事项23项,部门涉企执法检查同比下降34%。
事中扫码 让检查行为更规范
“扫码入企就像对检查过程进行一次全面体检,我们不仅提前收到迎检通知,还能看到来检人员、车辆和迎检事项等信息,使检查行为更加规范,让企业多了一份安心。”四川吉兴新材料公司相关负责人周磊说。
考虑到园区企业种类多、数量大等因素,为防止扫码入企“一刀切”,广安经开区纪检监察工委推行“扫码+亮码”监管模式。针对园区重点企业设置“企服码”,实行“入企扫码”。在辖区范围内选取利尔化学、玖源化工等20家重点企业,量身定制专属固定二维码,相当于企业的特殊身份证,内容涵盖督查检查登记、企业服务登记、企业诉求反馈和惠企政策一览等,必须扫码登记后方能入企开展检查。
针对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实行“入企亮码”。即在监督系统进行备案登记后,系统会自动生成动态核验“预约码”,执法人员在入企检查时出示“预约码”。
系统自动核验执法资格、匹配检查事项,并实时记录检查时间、人员、内容等信息。检查结束后,检查单位形成检查报告上传至系统,并附检查过程照片和扫码记录,企业可以对检查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提出意见建议。
广安经开区纪检监察工委还组织召开全区系统业务培训会,对系统功能进行解读,出台《广安经开区精简督查检查事项为企业减负管理办法》,规范入企检查流程。2025年以来,督促行业部门规范扫码122次,通报检查未备案、入企扫码不规范等问题13起。
事后监督 让检查结果更透明
“规范涉企执法检查不是放松监管,而是通过技术赋能打破部门壁垒,变‘找茬挑刺’为‘健康体检’,让企业心无旁骛谋发展。”广安经开区纪检监察工委党风政风监督室负责人表示。
给涉企行政检查做“减法”,就是给营商环境做“加法”。广安经开区纪检监察工委通过建立纪企双向联系机制、开通系统举报渠道、及时上传检查结果等方式,加强执法检查过程监管,执法检查未报备或入企未扫码,结果一律不予认可,倒逼职能部门规范履职,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同时,每季度开展一次涉企执法检查“回头看”,调取扫码记录核查执行情况,通过扫码记录还原执法全过程,核查检查内容和结果的一致性,并形成《执法监督评估报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通报并提出改进建议。系统每月自动统计“扫码”“亮码”数据,分析筛查重复执法、多头检查等行为。
今年以来,广安经开区纪检监察工委收集并推动解决企业诉求21个,企业回访满意度达96%,较系统运行前提升10个百分点;收集涉企执法领域“风腐责”问题线索11件,立案4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4人。
“大数据监督智慧系统不仅是规范执法部门的‘紧箍’,更成为服务企业的‘连心桥’,优化营商环境的‘助推器’。”广安经开区纪检监察工委主要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建立“类案不同罚”“选择性执法”“以罚代管”等预警和重大处罚事前备案审查机制,以点拓面不断织密大数据监督网络,有效遏制涉企行政执法乱象,让权力运行规范有序。(苏蜀粤 本报记者 龙俊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