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池县充分发挥综治中心平台作用,深度整合司法单位、行政部门、专群力量、社会组织等各类调解资源力量,全部引入综治中心工作机制,搭建起矛盾纠纷化解统一指挥、整体联动、协同作战之塔。今年以来,县综治中心登记受理矛盾纠纷884件,依法化解837件,全县信访总量同比下降13%,“民转刑”“刑转命”命案“零”发生。
聚部门之“石”,凝聚多元解纷工作合力。通过县乡两级综治中心的规范化建设,持续深度整合县级部门资源力量,搭建起更规范、多能、务实、高效的解纷平台。一是拓展平台功能。县级综治中心完成扩能升级,整合县信访接待中心,设置引导受理区、多元化解区、信访接待区、指挥调度区和36个功能室,可实现多部门实体入驻、多功能相互融合,为平台不断完善服务项目提供更多可能,“有矛盾纠纷到综治中心”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乡级综治中心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整合“两所一庭”资源,打造27个解纷“超市”。二是部门衔命进驻。部门常驻、轮驻、随驻作为平台运行基础,公检法司等常驻部门主动融入综治中心,其他轮驻部门按期入驻,随驻部门随叫随到,“综治中心搭台、入驻部门唱戏、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的局面正逐步实现。县法院、县人社局共同打造多元云庭,县法院1名法官+1名法官助理+1名书记员的办案团队常驻,劳动仲裁团队随驻,将适宜于调解的诉讼、仲裁案件全部引入综治中心,调解不成赓即进入速裁、仲裁程序。县公安局选派两名民警常驻,迁入公安专线,将纠纷类警情全量导入综治中心,按程序分流交办、跟踪督办。三是打通部门联动壁垒。以综治中心为纽带、入驻人员为桥梁、体制机制为媒介,联动破解部门间信息不通、沟通不畅、流程不一、相互推诿等壁垒。建立矛盾纠纷联合化解制度,对跨区域、跨行业等复杂疑难矛盾纠纷,由综治中心牵头,组织入驻部门,共同协调化解。建立定期会商研判制度,每月至少组织1次会商研判会,如遇重大矛盾纠纷、重要节庆活动、重要时间节点不定期组织研判,把各入驻部门拧成“一根绳”。
聚专群之“石”,夯实多元解纷基层基础。全面整合全县专业性、群众性资源,联动发力,高效处置各类疑难杂症。一是孵化调解组织。医调委等8个专业调解组织全部入驻,持续推动住建、自规、退役军人等重点领域组建行业调委会并入驻综治中心,实现“专业纠纷专业调”。培育退休调解专家、乡镇人大主席、司法所长3个个人品牌调解室,聚焦各自擅长领域,牵头调解重大疑难矛盾纠纷,今年以来,3个调解专家已牵头调解13起较大矛盾纠纷。广安市心理协会理事长蒋永红组建7人心理服务团队入驻综治中心,为全县矛盾纠纷化解提供服务和支持。二是拓宽解纷渠道。法学会整体入驻县综治中心,在综治中心建立法学会会员之家和法学法律专家工作站,引领942名法学会会员和40名法学法律专家“把脉问诊”,成立重点产业法律服务工作组,组织法学专家为有需求的重点企业开展“法治体检”,服务保障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妇联在综治中心设立12338妇女儿童维权站,并成立1支维权服务队伍,融入综治中心形成合力,为来访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心理疏导、家事调解等服务,今年以来,开展普法宣传活动10场次。三是延伸解纷触角。县乡村三级497个人民调解委员会在综治中心挂名问诊。469支村(社区)“红袖章”治安巡逻队常态巡逻,随手调解家长里短。1410名平安志愿者、726名专兼职网格员深入网格、楼栋、院落等社会“神经末梢”,适时排查、化解、上报矛盾纠纷。
聚人财之“石”,确保多元解纷有效运转。分类建立人才库,注重建立案例库,努力协调资金库,全方位保障多元化解工作。一是全量建立调解人才库。按照部门从业人员、调解专家、“三官一律”、行业调解委员会成员、人民调解委员会成员、网格员、社区工作者分类,建立7本电子台账,汇总形成全县2924人的调解人才库,分类调解各类矛盾纠纷。对于综合性、跨行业、跨区域矛盾纠纷,从人才库中精选人员,组成临时调解队伍,重点攻坚、合力化解。二是全程建立典型案例库。岳池县综治中心牵头调解的矛盾纠纷,全部实行一案一造册、一案一剖析、一案一总结,形成全县矛盾纠纷化解典型案例库,再遴选典型中的典型,总结经验教训,阐明“法理情”结合方式,形成典型案例通报,供全县学习借鉴。今年以来,县综治中心牵头化解71起较大矛盾纠纷,印发3期典型案例通报。三是全额保障运行资金库。由岳池县综治中心牵头,协调县级财政资金320万元,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县乡两级综治中心。选聘40名专职调解员,分别派驻县综治中心、县法院、税务局、公安派出所,按照2000元/人/月标准予以定额补助。将个案补贴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按照30—3000元/件的标准补贴调解个案。县级综治中心运行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确保了综治中心长期规范运转。(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