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各类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层出不穷,对地方的平安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邻水县,这座位于川东地区充满活力的县城,深刻认识到平安建设对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的重要意义。近年来,邻水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作为指导方针,全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平安建设体系。这一体系犹如一座坚固的堡垒,旨在应对社会发展中的各类挑战,为人民群众撑起一片安全、和谐的天空,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致力于打造“尚法守制、和谐善治、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二、前端防范“一朵云”
(一)“一揽收集”社情民意
在信息时代,如何及时、全面地收集社情民意是平安建设前端防范的关键。邻水县积极探索创新,开发了“小邻通”微信小程序与便民云服务平台,并成立了专门的服务中心,同时开通 6912345 专线。这一举措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信息收集网络,其中有 20 人全年无休地坚守岗位,专门负责收集群众的诉求。此外,还充分利用网格员、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等多种群体优势,通过线下走访、社区活动、问卷调查等多渠道收集社情民意。自这些平台和专线运行以来,成果斐然,已经收集社情民意达 10768 条。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及时处理和分析,大量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在萌芽状态就得到了解决,真正做到了防患于未然。例如,在一次社区民意收集中,网格员发现部分居民对小区附近的噪音污染问题反映强烈。服务中心接到信息后,迅速协调相关部门,对噪音来源进行了排查和整治,避免了居民与周边商家矛盾的进一步升级。
(二)“一站办理”急难愁盼
为了提高问题办理的效率,邻水县将全县众多单位接入 PC 终端,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闭环机制。在“小邻通”小程序中开发了一系列辅助功能,明确了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多种责任制度。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各部门之间的联动,尤其是与纪委监委的协同,有力地整治了不良作风,推动问题办理从过去的分散、无序向集中、高效处置转变。例如,以往群众办理社保相关业务时,可能需要在多个部门之间来回奔波,手续繁琐且耗时较长。如今,通过这一平台,群众只需在小程序上提交申请,相关部门在 PC 终端就能收到信息,并按照既定流程办理,大大缩短了办理时间,提高了群众的满意度。
(三)“一链提升”办理质效
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邻水县建立了一套科学的分“三阶段”分析研判机制。在受理阶段,对问题进行详细登记和初步分类;在处理阶段,明确责任主体,协调各方资源,确保问题得到妥善处理;在反馈阶段,对处理结果进行汇总分类,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处理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后续决策提供有力参考。通过这一机制,县本级平台的受理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一次性办结率和群众满意率也大幅提高。以民生问题为例,过去关于供水供电等问题的投诉处理往往存在拖沓现象,如今通过这一链条式的办理质效提升机制,相关部门能够迅速响应,及时解决问题,赢得了群众的赞誉。
三、中端解纷“一扇门”
(一)集成资源、整合功能
构建“1 + 25 + 335”三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平台是邻水县中端解纷的核心举措。在县级层面,融合了综治中心、人民调解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多个平台,广泛链接各类调解资源,包括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人民调解等,强化与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部门的对接,与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等联动,不断拓展平台功能。实行“8 + 16 + N”入驻模式,涵盖了各个领域的专业调解力量。镇级层面,融合矛盾纠纷排查、调解、法律援助等多种功能,实行“1 + 5 + N”模式,形成了镇域内矛盾纠纷处理的枢纽。在村(社区)层面,构建“全科网格”等治理模式,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最基层。这种分级处理格局,使得矛盾纠纷能够得到精准、高效的处理。比如,在一个涉及土地纠纷的案例中,县级平台协调自然资源部门、农业农村部门和法律专家,镇级平台组织当地熟悉情况的干部和调解员,村级网格人员提供基础信息,三方协同成功化解了纠纷,避免了矛盾的扩大化。
(二)植入文化、链接平台
文化在矛盾纠纷化解中有着独特的作用。邻水县注重将本土法治调解文化植入到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中。通过建设法治公园、法治文化长廊等,开展法治宣传活动、调解文化讲座等,涵养群众的德法思维。同时,突出心理服务在矛盾纠纷化解中的重要性,建设心理服务平台和疏导室。在一些邻里纠纷案例中,由于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双方情绪激动,心理服务团队介入后,通过专业的心理疏导,缓解了双方的情绪,为调解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助力矛盾纠纷的顺利化解。
(三)完善机制、分层处理
针对不同类型和复杂程度的矛盾纠纷,邻水县建立了完善的分层处理机制。对于重大矛盾纠纷,县级层面发挥主导作用,统一协调调度。组建了由法律专家、行业精英等组成的专家库和专门的调解室,建立了一系列规范的调处机制。一般矛盾纠纷则由镇级负责调解,根据纠纷的特点采取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等多种方式,并从当地选聘有威望、有经验的调解员参与调解工作。简易矛盾纠纷在村级层面就可以得到处理,通过建立义务调解队,发挥村(社区)内有调解能力的居民的作用。这一机制运行成效显著,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大幅提高,“民转刑”等恶性案件保持零发生,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末端维稳“一条线”
(一)情报信息“双线摸排”
在末端维稳工作中,情报信息的及时准确获取至关重要。邻水县建立了“党政显性 + 公安隐性”互补的情报信息摸排机制。党政部门通过日常工作、社会调研、群众反馈等显性途径广泛收集情报信息,关注社会热点、民生问题等可能引发不稳定因素的情况。公安部门则利用其专业优势,通过秘密侦查、情报网络等隐性途径,收集涉及违法犯罪、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情报信息。例如,在一次重大活动筹备期间,党政部门通过对相关区域的民意调查发现部分群众对交通管制措施存在误解和不满,公安部门同时也获取了一些可能干扰活动秩序的人员信息,双方及时共享信息,为后续的维稳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风险隐患“三环联处”
对风险隐患的处理,邻水县实行分析研判、预警调度、跟踪问效“三联动”的“三环联处”机制。建立了专门的风险评估团队,对收集到的情报信息进行深入分析研判,确定风险等级和可能产生的影响。根据评估结果,进行预警调度,明确责任部门和应对措施,每 4 小时进行一次循环调度,确保信息的及时更新和措施的有效落实。在问题处理后,持续跟踪问效,对处理效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形成闭环管理。这种机制确保了涉稳信息处理的高效落实,有效避免了风险隐患的扩大化。比如,在应对一次因企业改制可能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中,通过“三环联处”机制,及时调整应对策略,最终成功化解了危机。
(三)管控服务“四方共治”
为了形成全方位的维稳格局,邻水县实行管控服务“四方共治”模式。调度中心根据情报信息和风险评估结果,向责任单位下达指令。公安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对违法上访、扰乱社会秩序等行为进行打击。乡镇部门积极落实各项措施,如加强对重点人员的管控、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等。村(社区)则承担起教育疏导回访的任务,关心涉稳人员的生活和思想状况,促进其回归正常生活。通过这种立体防控格局,全县治安警情和刑事发案率明显下降,对教育训诫和依法打击涉稳人员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邻水县的维稳工作机制也得到了周边地区的广泛认可和推广。
五、结论
邻水县通过一体贯通、分类施治构建的平安建设体系,在前端防范、中端解纷、末端维稳等各个环节都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一体系不仅有效提升了邻水县的平安建设水平,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也为其他地区的平安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平安建设面临的挑战也在不断更新。未来,邻水县可以进一步优化完善这一体系,比如利用更先进的信息技术提升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加强调解队伍和维稳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不断拓展和深化法治文化和调解文化的内涵等,持续为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保驾护航。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创新,邻水县的平安建设之路将越走越宽广,为建设平安中国贡献更多的地方智慧和力量。(作者 蒋仁林 系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