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法院天地 >
广安:微信群变身“调解室” 司法服务“零距离”
www.guanganpeace.gov.cn 】 【 2025-03-21 13:46:46 】 【 来源:学习强国广安平台

  四川省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大楼四楼的走廊尽头,民一庭的干警低头忙碌着,指尖不时划过手机屏幕。


  这看似平常的动作,背后藏着三年如一日的默契——随时关注微信消息。因为,在那些闪烁的群聊里,述说着万家灯火的故事。


  小小屏幕藏着一个答案


  三年前的一个上午,一通试探性的询问电话打来:“法官,发票能微信发吗?我们好核对。”


  这是一起异地公司的买卖合同纠纷,此前双方因来广安开庭,辗转两地。考虑到质证又会让他们来回奔波,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朱军灵机一动:“要不建个群?”


  于是,举证、质证、调解,指尖滑动间,千里之外的矛盾悄然化解。


  “群里调解省事、省心!”当事人的一句感谢,让朱军若有所思。


  原来,“如我在诉”的答案,有时就藏在群众最熟悉的方寸屏幕里。


  群聊记录刻着司法年轮


  甘某某与谢某某之间的财产纠纷,卷宗里是冷冰冰的数字,群聊里是扯不断的争执。两人离婚后因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等问题多次诉讼。


  “账必须算清!”“你只有孩子的探视权,其他我不同意!”数落、怨怼、宣泄,化作一串串文字,火药味几乎溢出手机。


  朱军盯着手机屏幕,等待时机调解。可是,剑拔弩张之后便是沉默,谁都不愿意在微信群回复。


  有了一揽子解决问题的打算,朱军抛出一份调解方案:“孩子需要父母,钱能算清,情分难断。”


  屏幕终于亮起。朱军知道,调解有戏了!


  那天的工作记录本上,朱军写道:“隔着屏幕,他们少了些剑拔弩张,多了些冷静思考。”


  群聊里的争执与和解,刻着新时代司法工作的年轮——每一道裂痕,都可能被善意弥合。


  方寸之间勾勒人间烟火


  “法官,最后一天了,他们还没给钱,咋办啊?”


  蒋某年过半百,其右手因提供劳务落下7级伤残。3年追偿路,眼看微信调解成功,对方却迟迟不履约。不知所措又格外焦急的蒋某便尝试着在微信群里联系。


  回看微信调解记录,朱军知晓已是分期履行期限的最后一天,当即在群里@对方。“我讲明不履行的后果,是提醒,也是督促。赔偿款迅速到位,蒋某也不用申请执行了。”


  看到法官“帮腔”,蒋某一激动,把“5万元”错打成“5个亿”。朱军哭笑不得,却懂这“错别字”背后,是一个爷爷想给孙辈买新书包的急切。


  电话回访时,蒋某笑了:“养家糊口的钱有着落了,我总算能安心打工了。”


  那些带着方言的语音、夹杂错字的感谢、随手拍下的生活照,甚至“5个亿”的乌龙,都被打印成册,永久保存。


  “从前调解只看笔录,现在翻群聊啊,就像读家书。有些或许语句不通,可情感都是真真切切。”法官助理小刘感慨道。


  掌上对话诉讼辅导解忧


  “法官,这个诉讼费退费申请,我实在是弄不懂……”六十多岁的李某戴着老花镜,颤巍巍地用手机拍下诉讼费退费申请书。


  看着申请书上歪歪扭扭的字,还有几处明显错误,法官助理小吴发现,一份退费申请,已经让这位老人有些吃力。小吴随即与李某发起视频通话:“这个数据跟发票对不上,得改一改……李叔,我给您的模板,您叫家里的年轻人帮着填写就好。”


  视频那头传来笑声:“你和我闺女一样好!用视频教我,不用再来回跑!”


  “现在,当事人倒不用这样写退费申请了,可是我们把微信调解延续了下来。”朱军边说边翻看微信调解记录,“有时候,当事人下班才有空,微信调解挺方便。”


  方寸之间,微光成炬。


  深夜亮起的屏幕、错别字里的期盼、方言语音中的信任……群聊里的每一句“收到”“同意”“谢谢”,都是司法与民心最近的刻度。


  自2024年以来,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用微信群聊调解案件27件,督促执行11起。


  



编辑:满新液
中共广安市委政法委员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