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法治广安 >
岳池县:聚焦“四有”兴治 缔造幸福新居
www.guanganpeace.gov.cn 】 【 2022-09-15 10:12:21 】 【 来源:“平安岳池”

  岳池县聚焦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后续治理,按照“新居·心聚·兴家”理念,积极打造治理有序、发展有力、建设有质、服务有情“四有”新居,让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感”齐升,实现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image.png


  选“家长”立“家规”,实现新居治理有序。顺应“散居”到“聚居”形态变化,建立适宜安置点发展的治理架构,建立起良序善治的“大家庭”。党建“立”家。通过“乡镇党委领导、村党组织统筹、党员干部包联”模式,实现阵地辐射、力量延伸、工作开展“3个覆盖”,引领推动安置点治理。自治“主”家。通过组织举荐、个人自荐、群众推荐,在6个40人以上安置点全覆盖成立自治管理委员会,分别推选主任1名、委员2—3名;安置点所在的16个村从优秀农民工中共选储培养后备力量32名,形成坚强治理骨干。制度“管”家。结合安置点特征针对性制定村民公约、文明守则、保洁规定等制度,设有自管委的安置点全面建立委员会章程,引导搬迁群众自立自强、自治自管,逐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


  兴“家业”富“家财”,实现新居发展有力。推动安置点充分融入当地经济发展,受带动,享红利,得实惠,形成整村连片发展“共同体”。夯实产业“基底”。规划引领安置点所在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强村、带点、富民,白庙镇郑家村、瞿家店村农文旅产业起势见效,顾县镇团坝村、龙孔镇龙井沟村等加快发展经果产业,兴隆镇龙王井村、禹山寺村等重点发展养殖产业,综合采取“四金”模式,强化与境内安置点搬迁群众的利益联结,促进增收致富。畅通就业“渠道”。坚持“本地吸附+对外输出”双向发力,分类采取“五个一批”方式帮助搬迁劳动力实现就业,通过兑现补贴激励企业用工、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以工代赈方式实施项目用工等方式,吸附42名安置点搬迁劳动力就地就近务工;采取订单式培训、靶向式输转、保姆式送工,帮助261名安置点搬迁劳动力外出返岗就业。强化集体“造血”。积极推行盘活资源、发展产业、入股分红、生产服务等8种路径模式,“造血”村级集体经济,让村级组织有更多资源更大能力开展服务治理。鱼峰乡华峰庵集中安置点所在大石门村特色发展骑龙手工挂面加工产业,产品通过线上、线下方式远销省内外,村集体经济收入破百万元。


  靓“家景”优“家风”,实现新居建设有质。坚持强基础、优环境、树风尚“软硬皆施”,让看得见的“景”更加夺目,看不见的“景”愈发动人。强化大配套,所有安置点全部通4.5米宽公路、通水、通电,全面配齐路灯、通信、垃圾收集、污水收集处理等设施。采取“自管委定点看护+网格员区域巡护”模式,加强公共基础设施日常管护,发现问题实行分级处置,简易问题由搬迁群众自行解决,一般问题由村社干部统筹解决,重大问题报请乡镇协调解决,确保设施得到长效管护、发挥长效作用。治理好环境,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行安置点搬迁户包门前清洁、包房屋整洁、包行道畅通“三包”责任制,推行公共区域清扫保洁“轮值户”、清洁卫生“监督员”制度,安置点生活垃圾通过“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基本实现日产日清,有效维护安置点环境卫生。树立新风气,安置点所在村建立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会,常态开展精神文明宣传教育引导,促进搬迁群众移风易俗;村党组织定期组织评选孝老敬亲、扶弱助困、勤俭自强等模范个人和文明家庭,充分发挥先进典型感染和引领作用,促进搬迁群众比学赶超,自觉形成好风尚。


  理“家事”暖“家人”,实现新居服务有情。强化“大家庭”概念,坚持以大服务,暖大民心,促大融入,增强安置点搬迁群众“归属感”。兜底保障防返贫,搬迁群众中纳入低保115户258人,其中对16至60周岁的非学生群众,由政府全额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纳入特困供养9人,由政府按照失能300元/月/人、半失能150元/月/人、能自理60元/月/人标准发放护理补贴,安置点搬迁群众实现医疗保险参保全覆盖,做到应兜尽兜、应保尽保。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家履约率100%。公共服务惠民生,基于19个安置点紧邻所在村党群服务活动中心或所在乡镇场镇的便捷优势,打造“10分钟服务圈”,安置点直接接受镇村两级便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辐射,搬迁群众实现便捷办事、就近就学就医。多方助力暖人心,统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及志愿者、义工等力量下沉安置点开展文体表演、打扫清洁、写送春联等活动,送去“家”的温暖,浓厚“家”的氛围。按照“民事民调、家事家办”原则,安置点自管委联合乡贤“五老”等力量及时介入调解搬迁群众矛盾纠纷,促进邻里和谐、家庭和睦。(岳池县基层治理中心主任  石愚轩)


编辑:满新液
中共广安市委政法委员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