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规模化、人员混杂化,基层社会治理的难度大大增加。不仅考验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也考验基层干部说话的本领。
“一句话说人笑,一句话说人跳”。提高说话水平,有“人情味”,是当前基层干部,尤其是基层年轻干部能力建设的重要问题。
说话要自带“土味”。要做好群众工作,基层干部必须要首先了解群众。譬如,知道群众是哪个地方的人,用家乡话问候并交流,让人不自觉地拉近感情距离;工作对象关注的问题,从问题入手就会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喜欢抽烟的人,上来递上一支,话就自然到嘴边来了。说话带有“土味”,才能与群众交流,不仅要把上面的政策用群众能够听得懂、听得进、听得动的语言说出来,便于群众理解,还能站在群众的角度去理解、去换位思考,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说话要让人感受“趣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强调基层干部要带领群众致富,有些地方就总结出这样一句话:要致富,少生孩子、多栽树。对于改革开放一些人的顾虑,一句“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党的十八大之后,要带领群众奔小康,“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这些“土味”语言不仅风趣幽默,还成为了口口相传的历史经典,而且还让群众简单地理解所含之意。群众为了生活,天天“柴米油盐酱醋茶”,同群众讲道理,也要讲小道理,讲浅显道理,讲“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道理 ,群众才能听得懂、听得进、听得心。
说话要让人尝出“鲜味”。一个干部在人民群众中是什么形象,有没有威信,有没有能力,不光是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能够看到,其实从一个干部开口说话的时候,就能够判断了。判断标准是什么?就是看这个干部在说话中是不是带有“鲜味”。同样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内容,如果带领大家学习的时候,着重讲最新提法、最新要求、最新增加的内容,为什么有这个新提法,为什么有这个新要求,为什么要增加这个新内容,这些新提法、新要求、新内容与我们工作、生活有什么样的密切关系。这样讲,就会有不一样的宣传效果。所以,基层干部讲话要让群众尝出“鲜味”,能够讲出与过去的不同之处。
说话是一门学问,是每一个干部的基本功。尤其是基层年轻干部,要服务好人民群众,首先要学会讲话。甘当小学生,拜人民为师,才能让自己的语言带有“土味”,让人感受“趣味”,使人尝出“鲜味”,这样才能练出“人情味”。(满新液)